1944 -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建立

1944年7月,随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签署其协定条款,第一份国际黄金协定诞生。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立的目的是为了重建二战后的全球货币体系,其条款规定所有成员国都应该确定其货币相对于黄金或相对于美元的的“平价”,而美元本身与黄金挂钩。一美元价值为0.888671克纯金,相当于每盎司纯金价值35美元。

该协定确认了1933年由罗斯福总统确定的黄金价格,黄金成为通过国际协定建立的第一个国际货币体系的基础。黄金成了将汇率体系维系在一起的“胶水”。

为了给新成立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供可用资源,使其能够开始放贷,成员国还被要求以黄金支付其对该基金认购额的25%。成员国必须以固定价格购买和出售黄金,外加或减去由IMF设置的差价。黄金成为了终极储备资产。

这一要求和成员国的增加导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持有的黄金到1975年增至1.53亿盎司,当时价值210亿美元。

20世纪60年代 – 各国央行试图稳定金价

1961年,各国央行之间达成了一项名为“黄金互助基金”(Gold Pool)的“君子协定”,让黄金价格保持接近当时每盎司35美元的官方价位。

此前一年,在美国总统竞选期间恐慌性购买黄金和美元遭受投机攻击后,金价已升至每盎司40美元。根据英格兰银行的说法,“这种状况威胁到了西方世界汇率关系的整体结构”。在美国当局的支持下,该银行大规模出售黄金,以将价格降到“更为适当的水平”。

1961年10月,在进一步的投机狂潮之后,西欧各国央行同意与纽约联邦储备银行合作,以稳定市场。

随着市场条件的变化,出现了一段时间的黄金协调购买。然而,1962年7月的古巴导弹危机在伦敦市场引发了创纪录的黄金需求,官方的抛售再次满足了需求。自始至终的目标都是“避免自由市场黄金价格出现不必要且令人不安的波动”。

英格兰银行对这一试验的结论是,“知晓各国央行在黄金和外汇市场上合作有助于维持公众对现有国际货币结构的信心”。

各国央行在1968年废除了“黄金互助基金”,同意不再向市场供应黄金,只在各央行之间以官方价格进行交易。这建立了一个两层体系——一层用于私人交易,价格根据供求波动,另一层用于官方交易。

这项协议一直持续到1973年11月,在1971年8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金本位结束后,美元暂停兑换成黄金,黄金价格得以自由浮动。

1978年 -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试图将黄金从该体系中剔除

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带头尝试将黄金从国际货币体系中剔除。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章程的第二修正案旨在禁止成员国将本国汇率与黄金挂钩,并取消成员国按官方规定价格进行黄金交易的义务,从而实现上述目标。

在修正案出台之前,建立新的国际货币体系的多次尝试都以失败告终,包括欧洲国家无法迫使美国接受“或者解决黄金赤字,或者使美元对黄金贬值”的方案。

美国不仅拒绝在体系中保留黄金,还领导了一场反对黄金的运动,同时谨慎地将大量黄金战略储备保留在本国储备中,与外部世界隔绝。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被指示处置其1.53亿盎司黄金库存中的5000万盎司,这象征着将黄金赶出该体系的计划。该组织实现了这一目标,部分是通过向市场销售,部分是通过向会员提供一些黄金。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种做法使得国际社会传播黄金的范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广,并使许多国家对黄金市场产生了新的兴趣。几乎没有哪个国家表现出出售其所获黄金的意愿,而且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黄金仍保留于这些国家的账面上。